他叫“旗帜哥”,二十多年来在山东德州捐钱捐物,却始终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只是留下一面小红旗。如果不是在一次颁奖活动上被一位眼尖的记者认出,"旗帜哥"的身份依旧是个谜。
他也叫“美丽中国”,捐助22万元给青海玉树两所学校购买煤炭、修建厕所,为200名贫困高中生持续10年免费订阅杂志……如果不是收养的两名女孩说漏了嘴,"美丽中国"的身份依旧是个谜。
他又化名“没先生”,意为没有这个先生,继续默默行善,却被那些受助人尊称为"梅先生"。
11月19日,德州晚报记者汤锦瑶拨打新闻热线,讲述了这位有着很多化名的温商在山东的行善事迹。“温州有位'兰小草',15年隐姓埋名捐款30万元,我们都很感动。而在山东德州也有一位温州的'兰小草'在默默行善,一做就是20多年。”汤锦瑶说,知道温州都市报有个“寻找身边的'兰小草'”栏目,她第一反应就想推荐这个人。
汤锦瑶口中的这位“兰小草”就是邵建波。这二十多年来,他用了十几个化名,捐钱捐物,助残扶弱,替别人完成心愿、实现梦想。
11月19日,记者辗转联系上邵建波。电话那头,他淡然地说:"我做好事并不想大家知道,善不为人知方为善,你帮助别人不要去想会有什么回报。"他觉得,这是最理想的行善方式。
不留名字留红旗
19岁第一次帮助别人大家爱喊他“旗帜哥”
1965年,邵建波出生于瑞安塘下,5岁时跟着父母到江苏南京,曾在北京发展,后到山东德州投资建厂,目前居住在德州。
邵建波很小就有做生意的头脑。15岁的时候,他边读书边做生意,靠着卖小鸟赚了第一桶金。后来,他把父亲工作往来信函上的邮票揭下来去"倒卖",又卖大米、服装等,渐渐成了一个学生老板。
19岁那年,还在念书的邵建波靠着自己赚来的钱,为一名断臂的学生提供学费,一直助他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邵建波说,印象里这是他第一次帮助别人,也真正感受到了行善的快乐。
之后,邵建波的爱心扩散给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有时候要留名,邵建波不得不根据情况取个化名。但更多时候在行善时,被问及他的名字,邵建波总是摆摆手,然后留下一面小红旗。渐渐地,受助对象开始喊他为"旗帜哥"。
在山东德州,"旗帜哥"的名号被越来越多人提及。2014年9月,邵建波和他的慈善团队看望慰问山东德州100多户失独家庭,为其送去油、面粉等慰问品,所到每个家庭,邵建波都留下一面小红旗。当地人一看就知道,是"旗帜哥"来了。
走上公益之路
年幼被解放军叔叔所救他立志要做一个好心人
为何会踏上公益这条路?邵建波说,这还得从1971年的夏天说起。
那年,邵建波6岁。一天,在南京市太平门附近,邵建波横穿马路去买冰棍。“记得当时马路的北头是一个大陡坡,我跑到马路中间时,一辆大卡车突然从北坡冲下来。我当时就吓傻了,眼睁睁地看着卡车朝我冲过来,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邵建波回忆说,就在那一刻,一位解放军叔叔从马路对面跑来,扑过来抱起他滚到一边,此时卡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邵建波记得,为了救自己,那位解放军叔叔受伤流血了,但叔叔把他抱到路边放下,就匆匆离开了。
母亲知道此事后,提着一筐鸡蛋,带着邵建波去找那位救命恩人,但没有对方的消息。“母亲告诉我,我的命是好心人救的,要我也做一个好心人。”邵建波说,报恩不得,就回报社会。
在后来的日子里,邵建波也曾多次寻找当年的这位解放军叔叔,却未能如愿。“解放军叔叔没有留下名字,我也记不清他的模样,但我仍记得他军装上的五角星。”邵建波说,所以他决定和那位解放军叔叔一样,做好事不留名,只留下一面红旗。
这二十多年来,邵建波单用“旗帜哥”的名义,已经捐出两百多万元,帮助了一两千名困难群众。“如果加上其他化名,大概捐了四千万元,帮助了一两万人。”邵建波说。
爱心正在传递
收养的孩子爱做公益成为当地“感动人物”
除了“旗帜哥”,邵建波用的化名中,被曝光的还有“美丽中国”“梅先生”“一微尘”等。这些化名的背后,是他一次次不为人知的善举。
2012年,邵建波到兰州出差,偶然在当地报纸上看到甘肃贫困地区孩子无煤取暖的消息,便立即赶到当地报社,捐出身上所有的现金。回到北京后,邵建波又捐出13万元,资助甘肃贫困学校和学生。此外,邵建波捐助22万元用于给青海玉树两所学校购买煤炭、修建厕所,还帮助北京、甘肃两地各100名贫困高中生免费订阅《博览群书》杂志,资助持续10年……做这些善事时,邵建波化身"美丽中国"。
让邵建波欣慰的是,他的爱心正在传递。2008年,11岁的杨雅舒在汶川地震中成了孤儿,和她有着同样不幸遭遇的还有14岁的刘静玉。邵建波得知后,收养了她们,资助她们重回校园。
在两位女孩小的时候,邵建波总是带着她们一起帮助别人,教育她们有感恩之心,长大了要回报社会。现在,杨雅舒也成了一名公益人士,筹钱帮助困难儿童盖房子,资助困难儿童上学,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失独妈妈”。她还加入德州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列,做起了志愿者。今年3月,20岁的杨雅舒入选“2016感动德州十大人物”。(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