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英出生于高楼乡上村村,是浙江省九大“爱心妈妈”之一,从呕心沥血地为聋哑的儿子训练,到开办语言康复训练班,为社会上广大的聋儿进行语训,她从事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已有近20年之久。
1991年,吴小英3岁的孩子阙瑞典因为发高烧用药物不善而导致药物性耳聋,双耳的耳力受损都超过100分贝,医生诊断后说要康复很难,只能试试看。她呕心沥血,用5年时间,让完全无法说话儿子掌握了单字的发音,又一段时间后,重度耳聋的儿子会说话了,走进了正常孩子同样的学校。儿子语训成功后,出于对社会聋哑儿童的关爱,2005年,她开办了聋哑儿童语训班,经过不懈努力,已有30多名聋哑儿童康复并开口说话,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
2004年以来,吴小英先后参加全省聋儿康复师资培训班、全国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教学及评估技术培训班等学习,现为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委员。
首个学生:呕心沥血训练儿子
20年前,3岁的瑞典突发高烧,体温达43摄氏度。由于山区地处偏僻,一天只有一趟客车来回于大京到高楼,当天下午吴小英才等到客车,急忙将儿子送往乡村的私人诊所就诊。就因为那时的用药问题,造成了小瑞典双耳极重度耳聋。不甘心儿子就此处于无声世界的吴小英带着孩子到处看医生,为儿子佩戴助听器,并且在杭州一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对儿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在家里,她对儿子的康复语训是使用自己土方法开始的,从“啊”、“哦”、“呀”等基本的拟声词开始,再到1至10的数字,上千上万次的教儿子边说边写边数,直到学会。吴小英再利用各种谐音来推广其他的发音。刚开始教学时很困难,像翘舌音无论她怎样演示,无论她教多少遍,孩子都领会不了……吴小英曾发过脾气,甚至打算放弃过,但是看着孩子那无辜的眼神,她很心疼,也很不甘心,于是又开始了不厌其烦的发音教育工作。吴小英经常会利用一些形象的实物与叠字读音结合来教儿子,比如:看见公鸡,就指着:“喔喔--”;看见汽车,就指着“嘟嘟--”,反复不断地教、练,循序渐进。经过两年时间的训练,儿子终于有了语言反应。
瑞典8岁时,能说些单个字了,但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最多是两个、三个字的连读。为了让儿子多与正常小朋友接触交流,小英将他送到普通的幼儿园读书,培养儿子的胆量和听力。刚开始,小英不放心,经常偷偷到幼儿园观察儿子的日常生活,见儿子与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她有了一丝欣慰。高中时,不放心的吴小英还曾经询问过孩子的同伴和同学:“瑞典说的话,你们能不能听清楚?”“听懂的啊,跟我们说的一样的嘛!”同学自然的回答让吴小英真正放下了心。
现在瑞典已考上了大学,在大学校园里开心地生活着。“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着孩子能完成基本的日常对话就行了,真没想到孩子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上大学。”现在一想到健康开朗的儿子,吴小英每每都情不自禁地闪着泪花。
关爱聋儿:开办聋哑语训班
吴小英成功语训聋哑儿子后,一些有相似遭遇的聋儿家庭纷纷上门取经,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硬塞给小英,希望她办个聋儿康复培训班。开始,吴小英婉言拒绝了,儿子的康复已让她快心力交瘁了,现在还要面对更多这样的聋儿,那该有多难!她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
吴小英见到有些外省贫困家庭的聋儿,听力比儿子好的,却无法康复,这令她非常难过。小英还经常到一些聋儿家庭做客,发现好些家庭因家境贫寒而放弃康复,最终走入聋哑学校学习手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哑巴,她为此感到惋惜。“如果自己开办语训班是不是会有一批聋儿可以告别无声的世界,走入正常人的生活圈子里呢?”看着那些聋儿,吴小英有些动摇。
一些医生对她语训极重度耳聋儿子的成功感到惊讶,并肯定了她的这套经验和方法,也多次动员她创办聋儿康复语训班,让她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出来服务社会。在众人的鼓励和期盼下,吴小英于2003年秋天收下了四个聋儿,帮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当时没有教室,她就将自家的大小卧室、书房改成教室、寝室和单训室,将客厅改成活动室,让聋儿们吃、住都跟自己在一起,这是为了便于随时照顾孩子语训。语训班没有寒假和暑假,因为聋哑孩子跟正常孩子不同,若耽搁了语训时间,就会前功尽弃,并且接受语训的年龄越小越好,年龄大了语训的难度就会增加,所以一丝都不能松懈。有些聋儿脾气倔,不配合,吴小英便耐心地教导他们,声音都嘶哑了;有些聋儿体质差,经常感冒发烧,吴小英又亲自带孩子看医生,照顾他们。
2010年,为了让更多的聋哑儿童得到康复,市残联将语训班搬到康复中心,还配备了十几万元的器材。目前该康复中心面积已达12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多位听障儿童,并配有专业语训老师8人,设有6个教室,一个启聪室、测听室等。该语训班自开班以来,收训聋哑儿童共60多人,其中已有30多名儿童康复后走进正常的学校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