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训
走进陶山镇沙洲村郑超豪的老家,老墙壁上好几处都张贴着“郑氏家训”:亲意欣欣孝色温,家庭和睦皆欢。鸟雏羔羊知报本,人子不忘椿萱……
在郑超豪的工作笔记上,除了记录对工作的心得和体会,也会记着这么一句话:规矩做人,行孝扬善,厚德循道。
在郑超豪看来,家风看似小家庭的风气,实际上就是社会风气的一种指引。
作为一种传承,规矩、孝道、慈善,在一脸亲和的郑超豪口中娓娓道来。
规矩做人:
“在我的家庭里,奶奶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言行来解说老墙上的那些家训。”郑超豪说。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很朴素。“人难欺,马难骑,勿笑穷人穿破衣。”这句话是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她告诉郑超豪,不要去嘲笑别人,不能以贵贱的目光去评价别人。奶奶还会在村里的老渡口搭亭,供路人遮风挡雨。60年代,还没有菜场,农村里经过一些外地行贩,挨家挨户地叫卖,奶奶总是热心地先做其生意,再留其吃饭。她说:“我要是先留他吃饭,再做他生意,他一定会少收我的钱,这样的小便宜我不能贪。”
在郑超豪眼里,父亲不仅行医,还是行善。40年代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开诊所,就立了规矩:病人来就诊,家人要主动打招呼,让凳子,倒茶水。有些村民生活特别困难,看病时都会先赊账,等农收时,用米换了钱再来还医药费,看到部分特别窘迫的村民,父亲总是婉拒对方,让村民把钱留着买种子,等待新的收成。后来,父亲还亲自烧了一叠叠赊账本,以示不用偿还。父亲的真心和善良,在村民眼里,就是带着芬香的花儿,是那样珍贵。
“家来客人时,吃饭总是先让客人先坐,主人后坐,客人先动筷子,主人才可以动筷子,夹菜只能夹面前的菜,不可以随意跑动夹其它的菜……”郑超豪很自然地数列着家里的这些“严”规。
现在的他,一样做到了这些或那些,包括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后辈,出门后要按时回家,去哪里要和家里人说明……他说,这其实就是教人懂规矩。
孝之有道:
尽孝有道,有孝才有道。郑超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这句话。
父亲对奶奶的孝,给了郑超豪一种最初的情怀。
郑超豪回忆,60年代,父亲在丰和卫生院上班,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周六回来后会在第一时间找奶奶问候,周一出门前会去奶奶床前打声招呼。这样的坚持,在父亲那里已经成了习惯,而这,在郑超豪看来,是一个榜样也是家风的传承。
2008年8月,母亲去世,郑超豪在悲痛之余,为母亲成立一个道德基金,弘扬传统美德,把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社会的爱。与家人商议之后,他简办母亲的丧事,亲戚朋友送的“蜡烛钱”加上自己平日节余,凑足10万元,以母亲名字命名成立“华鑫道德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在本村开展道德示范家庭的评选,每年15户,至今8年过去了,已评出120户道德示范家庭,促进了乡风文明。
此前,郑超豪及家人还出资13万元在村头建造了华鑫亭和感恩道。
2011年,郑超豪将华鑫道德基金,提升为“郑明陈华鑫诚信道德基金”,资金额增加到了100万元,用来奖励瑞安市的道德示范家庭、道德模范个人、诚信道德示范经营户以及新居民道德模范等。该基金成立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选,已奖励近千名道德示范家庭和个人,此外,还给拾金不昧的安徽籍新居民李国龙、诚信老爹吴乃宜等人奖励共四万多元。
2012年,面对父母留下来的房产,郑超豪和哥哥姐姐商量决定:房子不分掉,为大家共有,再成立家庭幸福基金,在父母留下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共同出资满100万作为本金,每年的利息用来家庭活动支出。
“如果父母的房子分了,大家也因各自忙碌,相聚不再容易。相反,我们一起守护着父母的房子,始终能找到家的感觉,将孝一直传承下去。”郑超豪说。
自那起,每年的春节、清明节、8月(父母过世的月份均在这个月)等节日,8个兄弟姐妹无论多忙,都会相聚在一起,聊生活,谈事业,传家道,用自己的点点滴滴一起来缅怀父母。
“接下来,我们将去金华浦江县郑宅镇参观郑义门礼仪传家的事迹,这样的兄弟姐妹聚首很有意义,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家,从未分开过。”说到这,郑超豪透露着满满的幸福。
草根慈善:
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当这个“一”支撑起无数个人,便会产生出无穷尽爱的力量。
从2006年以来,郑超豪已经发起创立了10个民间“草根慈善基金”,资金总额逾2000万元,帮扶奖励对象达2万多人次。
而他并非富豪,他只是瑞安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一名公务员。
在郑超豪看来,10个草根慈善基金,好比10个由他抚养长大的孩子。谈及自己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他在动情之处眼眶总有些泛红。
2006年,他成立了第一个基金——陶山教育基金,走上了“草根慈善”之路。
该基金主要奖励陶山籍品学兼优的各类学生,以及陶山片区师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和校长。成立当天,认捐金额就达140多万元。
随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陶南女婿济困敬老奖优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崇德共享基金等10个慈善基金先后在郑超豪的策划带动下,成功创立。
其中每次提起“诚济关爱护士基金”,郑超豪很是感慨,他笑言,“妻子就在瑞安人民医院的护理部工作,平时工作很是辛苦,而在他看来,护士远不是发发药、打打针那么容易。”医学讲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他希望护士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令他欣慰的是,女儿对这项基金也非常支持,还将她踏入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份工资捐给了基金。
“很多慈善都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一定要捐多少款,哪怕是一双援手,一句公道话,一个救助电话。”郑超豪说,他创立的这些慈善资金,都不算大,都是从“草根”中来,再惠及百姓。
崇德事业,凝聚了郑超豪的慈善精神,也是他的慈善代表更是他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发扬。
崇德书院,是公创民办的公益性质的道德品行培训机构。该院的培训对象,一是各级党员干部、医务教育工作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管理者。二是社区矫正和康复对象等。还兼办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日常的教学及生活费用,均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
为了践行“学思悟践”的院训,崇德书院创立了崇德慈爱站,自2014年元旦开始至今,坚持每天在玉海广场和市中医院广场向环卫工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发送2500个面包,还有豆浆,广受社会好评。
这种草根慈善精神,不仅仅是一条或数条家训的体现,更多的已是家训的延伸。现如今已退出工作岗位的郑超豪,谈起将来的事业,他的眼睛充满着热切和期待,并对社会各界人士、公益组织、义工等所有带着爱心的人充满感激。他说,这些年草根慈善能走得顺,走得好,走得稳,离不开这些人。
说起后半生的追求,他回答地很低调,又是如此的沉稳。他说,他将继续倾心倾力办好崇德书院、崇德慈爱站、崇德互助义工队、崇德文工团、崇德诚善农场、崇德共享基金等系列事业,真心诚意做好公益事业,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进来,携手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