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养绿的家里,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白色的墙壁上挂着多幅名人书画,书房里一面墙摆放着一册册书籍和一卷卷书法作品,散发着书香、墨香。
在这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勤奋好学的家风传承着……
[人物简介]
陈养绿
陈养绿,1962年出生,塘下上马村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2004年至2006年研修于陈振濂书法工作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瑞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曾获浙江省第三届群星视觉艺术大展金奖,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入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入展,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提名奖,首届全浙书法大展优秀奖,浙江省首届书法艺术节大赛银奖。
正在阅读的陈养绿
在父亲的文化熏陶下成长
陈养绿出生在塘下镇上马村。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是村里的会计,也是农村为数不多的识字懂文化的人。
陈父喜欢看书,有空时在家翻阅《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名著,有时候还会给孩子讲历史,说《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在当时的农村,陈家算得上有文化的家庭。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塘下兴起工业,陈父加入了第一批创业经商的潮流中。“下海”后,他出差的次数多了,阅读范围也更广了,常常利用出差机会带回一些农村买不到的书籍。
“有一次,父亲出差带来一本《中国考古》杂志。我翻阅之后,发现内容很深奥,根本看不懂,父亲却乐在其中。”陈养绿告诉记者,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好学肯学的人。
家里书籍随手可得,加上陈父热爱文化的榜样力量,营造了陈家浓厚的氛围。在这样的熏陶下,陈养绿从小便喜文好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那年,村里仅有3人考上高中,他是其中之一。
1979年,作为应届毕业生的他,赶上了第一届全国高考统一招生,顺利考上了原瑞安师范学校,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当时村里还为他设宴庆祝。
陈养绿(左三)公益授课
书法路上“勤”字当先
说起家风的传承,陈养绿认为比好学更重要的是“勤”。勤劳、勤俭、勤奋,“勤”是他在家里感悟到最深的字眼。
从祖辈说起。他的爷爷以务农为主,平时勤俭、乐于奉献,在村里享有美誉;陈父“下海”经商,勤劳致富,如今80多岁了,生活依然勤俭;而他也是凭借着“勤”字,踏上了书法之路。
常言道书画同源。启蒙陈养绿的是画画。小时候,他经常看邻居的两位油漆师傅用油漆画花鸟、人物,心生喜欢,常常临摹作画。村里还有一位书画大师陈春生,与陈父常有往来,对陈养绿影响很大。
1981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瑞安仙岩(现瓯海区仙岩街道)任教。工作后,他开始接触书法,买字帖练习,经常揣摩名家书法作品,参观书法展览,爱好慢慢地从“画”转向“书”。
勤奋好学的他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勤加揣摩、练习,在书法的海洋里遨游。
1984年,在瑞安市书法大师潘知山先生的倡议下,瑞安市一群热爱书法的有识之士成立了书法社团“东溪书会”(市书法家协会前身),陈养绿也在其中。当时,书会每周举办交流活动,潘知山先生作为导师指导书法。每次参加活动,陈养绿都要从仙岩骑自行车到市区,来回花6个小时。加入东溪书会,正式开启了他的书法生涯。
1987年,经过不断地学习、积累,他在我市第一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中获得佳绩。此后一发不可收:2000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继续深造;2004年至2006年,前往杭州研修于陈振濂书法工作室,每个周末坐6个小时的大巴车到达杭州,听一堂课再坐6个小时的车回家……
他说,3年求学路充满艰辛,却是书法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女儿追随父亲走上书法之路
在陈养绿的家里,偌大的书房充盈着文化氛围,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陈养绿来说,书房是营造和传承家风的重要场所。他告诉记者,成家之后几易住处,但每处房子里必不可少的是书房,即便是一个两居室的小房子也要划出一间书房。
陈养绿说,女儿陈书涵曾用名陈婳,因偏僻字使用不方便才改为现名,“她的名字里蕴含着我的希望和寄托。”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陈书涵也走上了书法之路。
“书涵很小的时候,就会模仿我的样子拿着毛笔涂鸦,可能爱好书法也会有遗传吧!”陈养绿说,女儿小时候表现出对书法的兴趣,他便投其所好,让她专心学习书法,除此之外没有学其他艺术。
女儿高考前,还曾获得中学生艺术特长考试书法b级。大学毕业后,又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书法。他说,女儿的职业规划很清晰,今后便是女承父业,将从事与书法相关的工作。
此外,陈养绿也继承了祖辈乐于奉献的好家风,从2007年至今创办成人书法公益班,义务授课,传播书法文化。他说,这项公益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今后女儿也能更多地参与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