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回家看看,当然还有孝敬爸妈,一声声真挚的祝福寄托着敬老爱老的心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九九重阳佳节之际,就让我们来听听几位老人讲述他们多代同堂的温暖人生、幸福家事、长寿密码,也来听听儿女们感恩长辈的心里话。
五代同堂的徐阿花:我和玄孙的年龄相差一个世纪
“我今年104岁了,最小的玄孙今年4岁,整整相差100岁,我们家是五代同堂!”家住陶山镇碧山社区西坞村的百岁老太太徐阿花乐呵呵地说。
徐阿花,1911年11月出生,今年104岁,除了耳朵有些背,她的身体还挺硬朗,生活能自理。目前,徐老太太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今年78岁的儿媳叶兰孙告诉记者,婆婆虽然年纪过百,但仍然闲不住,平时很爱干净,身上穿的衣服都要整整齐齐,一旦脏了就要换下来。“她都是自己洗衣服,每件衣服都里里外外反复搓洗,直到她认为洗得干净为止。”叶兰孙说,暂时不穿的衣服,老太太也会叠得整整齐齐,把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勤劳惯了,闲不住啊!”徐老太太笑着说,自己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饮食适量,有空还帮忙洗菜、洗碗。
徐老太太育有一子,还帮忙带大了2个孙子和2个孙女,祖孙间的感情自然深厚,对老太太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孙子孙女和曾孙来看望她。大家回到老家,会给老太太带很多吃的东西,围在老人身边,给她讲外面的精彩世界,老人就像小孩子听故事似的,认真听着。“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交代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奶奶。”叶兰孙说。
2012年,玄孙出生后,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让村里人羡慕不已,直夸徐老太太“有福气”。
虽然孙子孙女都已四五十岁,但在徐老太太眼里,他们仍然还是孩子。如果孩子回来的次数少了,老人就会向叶兰孙打听孩子们的近况,而且问得很详细,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后,她才放心去做其他事情。
“现在如果有人送吃的东西给我婆婆,她都会把东西藏起来,说要给孙子孙女、玄孙吃,我们都很羡慕啊!”叶兰孙开玩笑似地说。
老太太特别喜欢年龄和她相差整整一个世纪的玄孙。宝宝每次回来,老太太都会拿出很多好吃的东西给他,过年时还用自己省下来的钱,给宝宝发红包。
对老人来说,过年过节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很多晚辈从各地赶回老家,近30人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家庭和睦,晚辈孝顺,生活安逸,徐老太太说:“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我要好好活着。”
四代同堂的胡阿菊:子孙的关爱陪伴比什么都好
在玉海街道飞云西路,住着一位97岁的老人,一家50多口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让邻里羡慕不已。
“子孙的孝敬和关爱,比吃什么灵药都好。”老人名叫胡阿菊。记者来到她家时,老人正坐在床上乐呵呵地看着电视,与女儿、儿子有说有笑。
那个年代的人大都早婚。胡阿菊十五六岁就结婚了,婚后养育了7个孩子,五男两女,是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虽然丈夫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印刷厂,但一家人日子过得还是很辛苦。
回忆起过去的日子,老人说:“那些年真是难啊,没的吃,没的穿,还得拉扯7个孩子。不怕大家笑话,最苦的时候,一连饿了四顿,家里只要稍稍值点钱的东西,都卖(当)掉了,能一步一步熬过来,幸亏我有一把老骨头啊!”老人的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别看我妈年纪大了,脑子清楚得很,看电视、与邻居聊天拉家常,好多事儿都知道。晚辈来看望她的时候,还会讲新闻给他们听呢。”胡老太太的大女儿、64岁的阿凤接过话茬说,老人身体硬朗,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每次饭后都会坚持百步走。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7个子女开枝散叶,孙子加曾孙,共有50多口人,大儿子82岁,最小的曾孙女还在上幼儿园,逢年过节,5桌人挤得满满的。”胡老太太拿出一张全家福,喜滋滋地跟记者分享心中的快乐,“最大的曾孙26岁了,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比较晚,想抱玄孙估计还要等一些时间,不过我很有信心。”
“感谢党的政策,你看,吃不完、穿不完、用(钱)不完。这台大电视机,是去年孙子阿亮特意买的,说是保护眼睛,其实之前那台也挺好的。”说起晚年生活,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勤俭节约,老实做人,相互扶持,也是爸妈对我们每个子女的教育和期望。”阿凤说,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晚辈受益终生。
聊着子孙孝顺的话题,老人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她说,现在有些人“有了婆娘忘了娘”,甚至还把老人赶出门,实在太不应该。
察觉老母亲比较激动,一旁的五儿子、68岁的陈锦洪熟练地拿过血压测量仪,温声提醒老人测一下血压。一看,血压有些高,他递过一杯温水和一粒降压药,给老人服下。
“父亲70多岁去世,是因为血压突然升高诱发的。那个时候,大家都不重视预防和保健。”陈锦洪说,现在他们每天要给老人测血压、服药。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子孙相继成家立业后,对胡老太太的照顾更是精心。为了照顾老人,受兄妹们的委托,阿凤10年如一日,来回奔波,细心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每天早上买菜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闲谈锻炼,晚上等老人上床休息了,才骑车回家。
“老人最需要的是晚辈的关心、陪伴,这比什么灵药都好。”说起自己的长寿秘诀,胡老太太说,自己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拥有一个互敬互爱的和睦家庭,也希望更多的家庭都能尊重、孝敬老人。
四代同堂的陈开洪、潘秀莲:携手半个多世纪 医生世家热衷公益
早上8时许,年过八旬的陈开洪、潘秀莲夫妇已经整装待发,等60岁的儿子陈敏开车来接他们,一起前往云江中医院,坐诊小儿科,以己之长发挥余热。
家住玉海街道丰湖街的陈开洪夫妇是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君子山儿科灯火灸疗法的传人,算上其孙辈,已经传了七代。
虽已84岁高龄,但陈开洪思路敏捷,语言清晰。“大女儿今年66岁,长孙42岁,长曾孙23岁,最小的曾孙仅10个月大。”对于儿孙们的年龄、生日,陈开洪如数家珍。
老伴潘秀莲比陈开洪小一岁,说起两人相依相伴的数十年岁月,她笑了。
“我俩是娃娃亲,十一二岁订婚,十七八岁就结婚了,次年便有了大女儿。一开始,我不懂医术,便在一旁看着、学着,整理药方,看了五六年后,慢慢上手了。”说起自己的学医经历,爽朗的潘秀莲老人向记者透了底。
20岁时,陈开洪曾被保送到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当时瑞安仅4个名额。
“说起来有趣,后来我们便一直坐一张桌子,面对面坐诊看病,这一坐就是50年,默契十足。结婚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有拌过嘴,不是他让着我,就是我让着他。当然,我的性子有些急,大多数是老伴让着我。”潘秀莲乐呵呵地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他们还参加了在玉海广场举行的奥运集体婚礼,乘着彩车,走过红地毯,纪念漫长而温馨的金婚时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城关医院(红十字医院前身)退休后,夫妻俩不忘发挥余热,继续在家坐诊,默默奉献。“我们家三代人,从小都是阿公夫妇看的病。”采访中,一位邻居告诉记者,对于困难患者,阿公夫妇总是不忘伸出援助之手。
陈开洪夫妻俩育有五女一子,如今四代同堂,大家庭共有43口人,其中从事医护工作的便有十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医生世家。
“近年来,爷爷、奶奶愈发热衷公益事业。爷爷是云江中医院爱心基金的发起人之一,这个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病患。今年,爷爷奶奶又出资5万元,结对了10名大学生。”今年30多岁的孙女陈奚说,“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后辈也都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前不久,爷爷还委托我为市人民医院的白血病患者两次送去6000元爱心款。只要爷爷奶奶想做善事,我随时帮着跑腿。”
每逢节假日,陈敏等人总要带老人出去玩玩,散散心。前些年,陈开洪夫妻俩走了国内的主要名胜风景区,还到过20多个国家。如今,每周总有一个晚上,左邻右舍会听到陈开洪家里传出的欢声笑语。“每周我们会轮流过来,陪着老人打打麻将、聊天谈心。”陈敏说,全家既能欢欣相聚,共享天伦之乐,还可以帮着老人活动大脑。
说起养生保健,陈开洪老人说,晚年坚持锻炼很重要,但最要紧的还是心态,知足常乐,才能健康长寿。(瑞安日报)